最佳回答
習俗: 主要風俗: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,主家請接生者吃飯。一般吃雞蛋,寓有“圓滿”之意;或吃面條,寓有“長壽”之意。這種活動俗稱過“百天”,給小孩過“百天”現(xiàn)在也比過去普遍了。嬰兒落地一百天,名為“百歲”。親友來祝賀,所送的禮物有:刻著“長命百歲”字樣和麒麟圖案的百歲金鎖、銀鎖、金銀手鐲、腳鐲等。 另外,穿百家衣、戴百家鎖,也是必要的。 各地不同的風俗:
1.在吉林西北部地區(qū),寶寶過百天到后到姥姥家,姥姥要給脖子上掛些線回去,取“拴牢”與“長命”之意。
2.老北京給小孩過百天,大多都只辦一天,有的在家辦,有的則去飯莊辦事,老北京稱為:“做事情”。根據(jù)貧富不同,場面也就大相徑庭了,有的還要辦堂會,除了親朋好友一起聚在一起吃喝、慶祝外,其宗旨還是要為小寶寶祈福迎祥。親朋好友都要送賀禮,如:金銀制長命鎖、金銀制長命鈴、禮金、賀幛、賀聯(lián)、銀爐、銀鼎、銀瓶、還有上面刻有麒麟送子圖案的銀盤或銀碗等。小寶寶穿的衣服也是有講究的,老北京講究:“姨家出布,姑家做活”。姑家和姨家一起給小孩做一套衣服,還要故意做成不同的顏色的兩袖或兩腿。據(jù)說小孩穿這樣的衣服好養(yǎng)活,故在辦百日時姨家和姑家都要送衣服和鞋帽等,還有姨家送襪,姑家送鞋的說法。送給小孩的鞋帽也是要一定講究的,男孩要送虎頭帽,祝愿他虎頭虎腦,茁壯成長。送給小女孩要送蓮花帽,祝愿她如蓮花一般水靈。送給小孩的第一雙鞋要送虎頭鞋,老北京俗稱貓鞋,寓意引導小孩看路識途,不至于磕碰絆腳。以上就是老北京給小孩子過百天的一些簡要習俗,還有什么供奉“全神紙碼”、“送娘娘”、“辦喜慶堂會”等習俗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見不到了,所以就不在詳細說明了!
答案補充
3.在南方有個習俗,當小孩一百天的時候,會找來一堆的東西擺在孩子面前,孩子抓到了什么會預示將來從事的工作和以后的命運,這就是“抓周”,也有人說是周歲時進行的,說法不一吧。 4.滎陽的其中一種認乾親方式與四川、陜西、山東長島縣相似,稱為“闖姓”,孩子滿月或出生滿百天,父母在日出抱孩子出門,首先碰到的一人,即認其夫妻為乾父母。另一種多見于男嬰,男嬰家人將鎖鎖門鼻兒上,滿月那天誰先到他家就讓誰開鎖,開鎖者就被認作乾父母。每年孩子生日,都要到乾父母家拜訪,乾娘會送鎖給孩子,每年送一個,直至12歲。在這一年,乾父母要給乾子女買衣物,叫“挽鎖”,表示關系牢固,再把鎖摘去,稱「脫鎖」。以后每逢重大節(jié)日和婚喪,兩家乾親戚都要禮尚往來。
更多回答
滿周歲行“抓周兒”禮的風俗,在民間流傳已久。宋·吳自牧《夢梁錄·育子》載:“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,燒香秉燭,金銀七寶玩具、文房書籍、道釋經(jīng)卷、秤尺刀剪、升斗戥子、彩緞花朵、官楮錢陌、女工針線、應用物件、并兒戲物,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,觀其先拈者何物,以為佳讖。宋·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·育子》謂此為“小孩之盛禮”。
清末民初,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“抓周兒”禮。雖然,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,也不下帖請客,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,聚會一番。一般不送大禮(如賀幛、金銀首飾)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。另外,在習慣上,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,都用一掛白線,拴上錢幣,給小兒套在脖子上,謂之“掛線”。(此禮平時也適用)。
“抓周兒”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“長壽面”之前進行。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(炕)前陳設大案,上擺:印章、儒、釋、道三教的經(jīng)書,筆、墨、紙、硯、算盤、錢幣、帳冊、首飾、花朵、胭脂、吃食、玩具,如是女孩“抓周兒”還要加擺:鏟子、勺子(炊具)、剪子、尺子(縫紉用具)、繡線、花樣子(刺繡用具)等等。一般人家,限于經(jīng)濟條件,多予簡化,僅用一銅茶盤,內放私塾啟蒙課本:《三字經(jīng)》或《千字文》一本,毛筆一枝、算盤一個、燒餅油果一套。女孩加擺:鏟子、剪子、尺子各一把。由大人將小孩抱來,令其端坐,不予任何誘導,任其挑選,視其先抓何物,后抓何物。以此來測卜其志趣、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(yè)。
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,則謂長大以后,必乘天恩祖德,官運亨通;如果先抓了文具,則謂長大以后好學,必有一筆錦繡文章,終能三元及第;如是小孩先抓算盤,則謂,將來長大善于理財,必成陶朱事業(yè)。如是女孩先抓剪、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、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,則謂長大善于料理家務。反之,小孩先抓了吃食、玩具,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“好吃”、“貪玩”,也要被說成“孩子長大之后,必有口道福兒,善于‘及時行樂’”??傊L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,在一周歲之際,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。
通過小孩抓周兒,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、看媽、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,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。因此,有些家長并不迷信,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,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。 (
滿周歲行“抓周兒”禮的風俗,在民間流傳已久。宋·吳自牧《夢梁錄·育子》載:“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,燒香秉燭,金銀七寶玩具、文房書籍、道釋經(jīng)卷、秤尺刀剪、升斗戥子、彩緞花朵、官楮錢陌、女工針線、應用物件、并兒戲物,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,觀其先拈者何物,以為佳讖。宋·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·育子》謂此為“小孩之盛禮”。
清末民初,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“抓周兒”禮。雖然,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,也不下帖請客,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,聚會一番。一般不送大禮(如賀幛、金銀首飾)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。另外,在習慣上,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,都用一掛白線,拴上錢幣,給小兒套在脖子上,謂之“掛線”。(此禮平時也適用)。
“抓周兒”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“長壽面”之前進行。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(炕)前陳設大案,上擺:印章、儒、釋、道三教的經(jīng)書,筆、墨、紙、硯、算盤、錢幣、帳冊、首飾、花朵、胭脂、吃食、玩具,如是女孩“抓周兒”還要加擺:鏟子、勺子(炊具)、剪子、尺子(縫紉用具)、繡線、花樣子(刺繡用具)等等。一般人家,限于經(jīng)濟條件,多予簡化,僅用一銅茶盤,內放私塾啟蒙課本:《三字經(jīng)》或《千字文》一本,毛筆一枝、算盤一個、燒餅油果一套。女孩加擺:鏟子、剪子、尺子各一把。由大人將小孩抱來,令其端坐,不予任何誘導,任其挑選,視其先抓何物,后抓何物。以此來測卜其志趣、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(yè)。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,則謂長大以后,必乘天恩祖德,官運亨通;如果先抓了文具,則謂長大以后好學,必有一筆錦繡文章,終能三元及第;如是小孩先抓算盤,則謂,將來長大善于理財,必成陶朱事業(yè)。如是女孩先抓剪、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、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,則謂長大善于料理家務。反之,小孩先抓了吃食、玩具,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“好吃”、“貪玩”,也要被說成“孩子長大之后,必有口福兒,善于‘及時行樂’”。總之,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,在一周歲之際,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。 通過小孩抓周兒,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、看媽、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,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。因此,有些家長并不迷信,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,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。